神华煤制油项目破垄断三考
(《周易本义》,第228页)朱子从小程之说,以阴阳为形而下存在者,所以阴阳为形而上存在者:所以阴阳者是道也。
卑湿重迟贪利,则抗之以高志。怎么修心?《大学》讲正心: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:身有所忿懥,则不得其正。
从耳顺到从心所欲是一个飞跃,使孔子摆脱了身体的局限,顺心而为,合于大道,进入了致广大、尽精微、通神明的圣人境界。荀子也讲心性修养,只是与孟子在理路上有差别。郭店楚简《五行》还把仁写为 ,是儒家身心一体思想的典型体现。如前所述,儒家认为在身心关系上,心居于主宰的地位。他引孔子的话说:‘操则存,舍则亡,出入无时,莫知其乡,惟心之谓与? (《孟子·告子》上)还讲养心:养心莫善于寡欲(《孟子·尽心下》)。
有所忧患,则不得其正。(《荀子·劝学篇》)君子之学是身心合一,内外一体的,可以使人的生命呈现出美好的光辉。这样,和而不同就成为中国文化可贵的历史经验,也应该成为今天进行文化整合的基本原则。
但如果从儒家思想的内在结构来看,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即内圣与外王是不可分割、共为一体的。在整个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,儒学也面临着现代转型问题。君子以仁存心,以礼存心。清统治者正是看中了这一弱点,到了乾隆时期,就一反前朝尊朱学黜汉学的态度,转而大力提倡考据,以作为理学的补充,这样就造成了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:学术与思想的分裂,使学术失去了思想性的追求,变成了为学术而学术。
知虑渐深,则一之以易良。儒家在其后历史嬗变过程中, 虽然理论形态不断更换,不同派别不断产生, 但以内圣外王为其思想的基本结构却始终如一。
也就是说,内圣外王是指内圣和外王,而不是指内圣而外王,或内圣通外王。中心环节或轴心是修身,以修身为界,又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: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所要达到的结果是修身,离开修身的格、致、诚、正都失去了意义。最后他特别指出:以上九义,第一义中,仁实为元,仁即道体。我认为,当代新儒学的建构要形成自洽的思想体系,就不但不能割裂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,同时还应该考虑社会儒学这一维度。
(《近思录》卷五《改过迁善 克己复礼》)朱熹说:古人于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等事,皆至理之所寓。所以,今天的思想整合还应该以中庸之道为基本途径,以儒学传统作为基础性的资源,以儒为主,兼容诸教,整合多元思想文化,构建未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。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基本上建立在这一模式之上,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释,但基本信念没有改变。但是,他们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想法在理论上遇到了很多的批评,他们也试图在现实政治中获得官方的认可,并借以取得参与现代民主政治的机会,但事实上他们在现实社会政治方面的贡献有限。
儒学的核心结构是内圣外王,其渊源是古代圣王。这种新的学风由萌芽、渐至发展,成为与理学、心学相并立的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形态。
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从中国文化发展史来说,以儒为主体,以道、佛为调节和补充,以法家为实行,形成了一个互动互助的四维结构形态,而儒学又在漫长复杂的文化演进过程中,起着一种制衡作用,通过与时俱进,满足社会的要求,在维护与整合不同文化因素的前提下,不断更新发展,于是就形成了中国文化多元并发、并行,而以儒居中制衡的独特形态。
孔子与儒学之广大在此。所谓儒家‘伦理政治型的思想模式,从这时开始便基本形成了,这就是所谓‘外王之学。程颐说: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,夫子曰:‘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他从庄子、荀子对内圣外王的解释中得出结论:内圣,是在生命之内尽圣人之道。孔子生长在一个礼崩乐坏,天下无道的时代,他通过对礼乐文化的历史反思来明道的,对道有了自觉的意识。而思想也失去了学术的支持,变成了虚悬的道学教条。
他说: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(《论语·颜渊》)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,关键在于自己,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 当代新儒家在理论上仍然以内圣外王作为自己的文化理念,牟宗三曾说‘内圣外王一语虽出于《庄子·天下篇》,然以之表象儒家之心愿实最为恰当。
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圣王不作,诸侯放恣,处士横议,杨朱、墨翟之言盈天下。这样,在思想文化界就出现了两张皮:一方面是很具体很科学的文献学或语言学的考据,另一方面则是习惯性地反复重申的道德训诫 ,在这种学术思想的背景下,传统儒学不断走向衰微。
所谓修己即是内圣,安人、安百姓,即是外王。两尽者,足以为天下极矣。
以仁道为核心,重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。……儒家千言万语,各种法门,都不外归结到这一点。在他看来,治学的目的在于探求历代得失枢机,阐发治国经世大略,而不可沉迷空谈玄妙陋习,背离圣人大道义理。述而不作的经典诠释方式实质上是以述为作,述中有作。
在今天儒学全面复兴的过程中,还应以内圣外王为基本结构重建当代新儒学,为此作者提出了彰明仁道、修身为本、思想整合、社会儒学、制度建构的思路,即以儒家中和之道整合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、社会儒学,上升到内圣外王之道,以重建圆融、圆满的新儒学体系。这两种功能在古代圣王那里是一体的。
总之,传统儒家主流把内圣外王表述为内外、体用、本末的关系,强调以内圣驾驭外王,用道德精神指导外王事业。秦汉以后的儒者也都在把握内圣外王的精义,重建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,但有的侧重于对孟子内圣一面的发挥,发展出了心性儒学,有的侧重于对荀子外王一面的发挥,发展出了政治儒学。
有心性之学开始而推展到广泛的社会政治实践,本来是当代新儒家的逻辑思路,刘述先就说:新儒学由民族文化的危机开始,提升到学术与哲学反省与建构的高度,最后仍必须落实到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、教育等实际层面,不能自甘停留在‘游魂的状态。北辰居天空之中,与地球北极相对,众星环拱,古人即以北辰为宇宙的中心。
狭隘褊小,则廓之以广大。在这种情况下,就需要心性儒学来对政治儒学进行批判与矫正,消除政治儒学中的意识形态成份,保持政治儒学的纯正面目。可见,在孔子的思想中,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,内圣是外王前提和基础,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。中唐以降,有韩愈、李翱开始,儒家受到佛教心性学说的影响,儒家内圣之学又渐渐突出,至宋明理学家进一步发展了先秦儒家有关心性的理论,同时,吸收佛教、道家的心性学说,多有理论上的创获和实践上的修为,提出了内外交养的基本思路。
(《孟子·离娄上》)显然,他凸现的是圣人的人伦道德方面,把圣王的外在事功回落到了内在心性方面,但仍然以尧舜圣王为道德楷模和政治典范,期望现实中的君臣能够效法圣王之道。外王,是在政治之外尽王者之制:内圣与外王之间没有体用因果关系,而是平列对等关系。
儒学现代转型的逻辑起点是如何对内圣外王进行现代诠释和转换,港台和大陆新儒家都做出了各自的探索,也存在很大争议。乾嘉汉学的最大弱点是脱离实际而缺乏现实感,因埋头于烦琐考据而缺乏理论思维和理论批判的能力。
……修身的核心地位促使中国思想家们将伦理付诸实施,将审美作为经验,将形上学转化为智慧,将认识论运用于沟通。孟子时代,圣王不再,思想混乱,邪说横行。
#相关推荐
-
评论列表 (0条)